聚焦十九大:总书记走过的红色沂蒙印记

桥头河镇新塘村> > 聚焦十九大:总书记走过的红色沂蒙印记

时间:2017-09-20 10:18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季德山 朱孔正

----山东临沭县朱村:精准扶贫,我们一直在路上

2013年11月25日下午,习近平在地处沂蒙老区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亲切地拉着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的手去他家看望。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红色沂蒙发源地临沭县朱村时动情的说。结合新时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朱村这一古老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书记曾经到过俺村,俺们都很想他呀!”看到笔者,50岁的王兆海高兴地说,“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呀,精准扶贫没让俺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俺真想再和总书记唠唠嗑……”。依托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并带动三个贫困农户就业的王兆海,谈起老家的变化就滔滔不绝,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朱村,地处山东省临沭县西南部,现有人口936户,2768人,其中贫困人口38户,67人。作为一个村史悠久、人文醇厚的村落,沭河古道发源头所在地,钢八连纪念馆、明清民居、抗日民主政府等都历历在册、堪称珍奇,加上生态天然、临河而居,清风习习、蓝天白云,独特的沂蒙老区民居风情数不胜数、美不胜收。但贫穷也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民,守着金饭碗受穷,看着好政策无从发力,是当时朱村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一切直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朱村后,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两委成员明确发展目标,鼓足干劲,带领乡亲们谋发展奔小康,走出了一条“干部群众联动、资金资源联筹、机关社会联帮、生产生活联兴”的幸福路,经过3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27户46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孝善”为先,实现精准扶贫“靶向治疗”

       5月份,在朱村孝善养老基金发放仪式上,32名贫困老人从村干部手中领到600元的孝心款和60元的村级孝心补贴。83岁的贫困老人王济民激动地说:“俺儿子平时在外打工,不经常在家,现在村里收了养老钱一块发,还给多发好几十元,不但给俺儿子省了事,也方便了俺的生活。”

       朱村大力弘扬孝德文化,开展道德扶贫,全村244名70岁以上老人与子女签订赡养协议,其中32名贫困老人,明确赡养标准和赡养义务。子女为70岁以上老人每月缴纳100元的孝心款,村委按10%的比例进行补贴,按月发放,实现老有所养,树立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由镇政府牵头,依托扶贫理事会,组成道德扶贫监督委员会,重点监督子女的赡养情况,使道德扶贫落到实处。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针对村里部分贫困户子女不在身边的情况,扶贫理事会牵头组织全村38户贫困户的邻居与贫困户签订了邻里互助协议,在各自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坚持每天走访交流一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贫困户,保障贫困户的日常生活。同时,朱村注重社会作用的发挥,创新社会扶贫的力量,用好政策,打好组合拳,助推扶贫工作上台阶、提水平。第一书记联系安盛天平保险公司,和朱村团支部共同组织开展了为朱村贫困青少年家庭送温暖活动,对朱村因单亲、残疾等情况造成贫困的6户青少年家庭进行捐助,每户贫困青少年家庭捐赠助贫助学资金600元,并为每户家庭的中小学生捐赠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临沂市工商局协调联系爱心企业君发集团到朱村开展爱心帮扶活动,走访慰问部分困难群众。君发集团捐款10万元帮助建设朱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已选好地址,占地700㎡,建成后将集餐厅、老年人活动场所于一体;为救助血液病患儿周若汐捐款;为3名特殊困难党员、群众送上慰问金并送去米、面、油、棉被等生活必需品。

     “富农”为重,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

      “总书记指出了我们发家致富奔小康路子,我们就要不折不扣落实下去,现在我们村建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和富民科技培训中心,都是脱贫攻坚的成果,这些给全村父老乡亲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想都不敢想的新变化……”一提到总书记视察后几年的变化,朱村党支部书记、市人大代表王济钦兴高采烈、滔滔不绝。

       如何让一个偏僻、生态良好的落后农村尽快转变?让农民群众在世代生活、耕作的黄土地里发家致富奔小康?是当时摆在朱村两委成员和挂职第一书记面前的一大难事和课题。解题、破题、走出好路子,临沭朱村就这样交上了答卷。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项目,朱村规划建起了总占地面积15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里主要涵盖了葡萄科技示范园、梨园、食用菌基地、沭河人家生态农家乐、九朱农业生态园和寿桃园等6个项目。为让园区走上正轨、尽快产生效益,县、镇两级扶贫办还帮助协调资金300万元配套建设了园区办公室、气象站、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农产品交易中心等设施,为园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服务。整个示范园区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240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能有效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其次,建成占地60亩临沭和美家庭农场,内有18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生产芹菜、韭菜等有机蔬菜,后期将陆续筹建生态养鸡场、养鸭场等养殖项目;农场除部分产品直供市、县、镇、村消费者外,还与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生产的农产品按订单供给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确保了产品长期销路和贫困对象稳定受益。

       基地有了,农场也有了,产业工人是关键,为把贫困户、贫困对象转化为产业工人、农场技工,临沭县曹庄朱村及时建起了富民科教讲堂,培训新农民、提升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在家门口打工,致富脱贫;多渠道培训让贫困户无后顾之忧,朱村通过道德讲堂、田间课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等渠道邀请专家、种植能手为群众开展道德礼仪、农业技能等培训,通过室内讲解室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重点讲述葡萄、梨、食用菌等的种植技术,并根据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需求,选择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农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开课,培育电商淘宝经营模式,全面提升村民科学素养和劳动技能。目前,朱村已先后培训7余场、180余人次。

      “兴业”为主,实现精准扶贫“准确滴灌”

      “我今年都56岁了,没想到这个年龄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呢!”年过半百,一脸沧桑的沈晓英老人激动的说,“在俺村里的柳编扶贫车间打工,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不耽误接送孩子、做饭、干农活,还能每天收入60多元钱呢。”

       把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让贫困对象足不出户就能发家致富奔小康,甩穷帽、拔穷根,朱村结合当地群众的特长和资源建设起了柳编和纺织加工车间,让60多名群众从此有了工作“岗位”,有了发家致富的长流水、聚宝盆。其中,2016年7月朱村与青岛晶丽雅制衣有限公司合作建成500平方米服装加工车间,并购买电动缝纫机60余台进行来料加工,主要从事运动服、休闲服、沙发套、遮阳帽等产品生产,先后招收解决村民就业80余人,其中已录用贫困人口6人,人均实现收入每天60元左右;同时,该项目还利用年终利润,对全村建档立卡中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的补助,确保脱贫攻坚道路上一个都不少,大家一起奔小康。2016年,投资2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的400平方米产业扶贫就业车间,一部分联系临沂商城批发大户提供来料加工业务,一部分出租给柳编企业作为加工厂房收取租金,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40余人,人均务工月收入1800元左右。

       鼠标一点,按下致富快捷键。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和地方农家特产,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收想到互联网带来的实惠和福利,创新电子商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打造好电商扶贫的基础,曹庄镇先后投资15万元建立朱村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和朱村电商服务中心,与圆通快递合作,邀请专家在朱村进行以“快递+电商”为主题授课,先后培训60多人电子商务土专家、田秀才,打造出“朱村食材品味到家”金子品牌;其中,“朱村味道”淘宝店铺和微信公众号已成为淘宝、京东电商平台知名网店,日均营业总额2万元,其销售的五谷杂粮、咸鸭蛋、葡萄、梨等本地特产都是以保护价优先收购、销售贫困户的农特产品,每年提取增加的村集体收益,给予25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低于1000元的分红,切实增加了贫困户收入;绿珍食用菌合作社创办者张晓岑依托电子商务进行网上销售,每天销售约20000个菌棒,每个菌棒在7.5元—15.5元之间,合作社以朱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贫困户及其子女从事淘宝销售,每人每月2500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事生产工作,人均实现加工费每天65元,有力助推了贫困户致富增收。

      “旅游”为路,对接精准扶贫“景观大道”

      “你们村的老牌坊还在吗?那年在朱村要不是它帮俺挡了鬼子的一枪,俺可就难说了……”生前每次来朱村,原滨海区独立团政委、军区教导团政治处主任,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的铁瑛将军都念念不忘朱村村口的石牌坊,正是那历经风霜、经年不倒的石制牌坊为抗日战士挡住了侵略者的子弹,让一位将军记忆终生。

       围绕“旅游+扶贫”的理念,临沭县曹庄镇结合朱村历史和红色记忆精准发力,从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脱贫出发全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目前,朱村一方面结合红色革命教育建成朱村抗日战争纪念馆,下设“钢八连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朱村村史馆”、“朱村烈士陵园”等景点;另一方面结合本地物产和特色建成集“接待”、“服务”、“电商”、“快递”于一体的现代化游客中心。游客中心外观为明清古建筑风格,青砖古墙,复古门楼与朱村传统古村落浑然一体;主要由明清风格的游客接待服务台、圆通快递村级服务点组成;并配有朱村农产品展示区,展示特色农产品、土特产、柳编工艺品以及纪念品等。目前,朱村红色旅游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和特色乡村旅游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参观和感知朱村的红色历史后还能为朱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贡献力量。现在,朱村生态旅游开发已投入1200万元,建成了乡村旅游公路,完成了村级道路硬化,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新上路灯90盏;帮助农户开办了农家乐,带动贫困劳动力30人;建成的景区也为贫困村民提供了护林员、导游、服务员等工作岗位。

       这个有900户的小村,仅生态旅游一项,年接待游客就达3万人次,人均收入稳步增收,一举摘掉了贫穷的帽子,完成了由旧、破、偏到新、红、靓的华丽转身,谱写了新时期红色朱村人民新的创业史,奏响了沂蒙老区革命圣地小延安----临沭人民脱贫攻坚的凯歌。

      “实干”为本,筑牢精准扶贫“千秋基业”

      “谢谢!谢谢!俺从来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感谢政府给我送来了这么合身的衣服,现在有了政府的帮扶,我们这些贫困户也不愁吃不愁穿了。”村里王大爷穿上“爱心流动站”送来的服装激动地说。这还是在3月份,乍暖还寒时,包户干部给王大爷送来了一份暖心又暖身的礼物,一件八、九成新的棉衣。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围绕精准扶贫工作,临沭县曹庄镇在不折不扣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和要求的同时,结合贫困户家庭实际和帮扶干部建议,首创镇级“爱心衣物流动站”和村级“爱心衣物流动点”,并对接县级爱心众筹平台,把旧衣服、闲置物品及社会爱心捐助的生活用品集中起来,由帮扶干部精准对接贫困户,缺衣送衣、缺粮送粮、缺物送物,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帮扶温暖送到贫困户手里、心上,实现了县镇村三级爱心流动。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精准扶贫作好保障。朱村现有市排第一书记工作组2人、两委成员5人、大学生村官1人,党员86人。村里充分发挥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优势,狠抓干部队伍管理,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加强村级软硬件建设,打造出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讲奉献的干部队伍;创建村级扶贫理事协会,将移风易俗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依托红白理事会,组建由老干部、老党员、致富能人、贫困户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扶贫理事会,理事会共7人,王经旨任理事长,主要负责监督村级精准扶贫工作,并将每周五定为“扶贫活动日”,不断推进村级民主自治,构建民主和谐新农村;提供劳动服务岗位,增加贫困对象收入,针对贫困户设立理事会理事、村内保洁辅助、公共服务平台管护、扶贫车间特岗、校车停车点监督辅助等劳动岗位,实施一人多岗、多劳多得、累计取酬,贫困户报酬按考核情况发放,每户月增200-300元左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无缝隙对接,逐步加大朱村小学、幼教的投入,让朱村及周边6个村的孩子教育上学无忧,并建设卫生室、留守儿童关爱室各一处,整合心理咨询室、农家书屋、四点半学校等活动用房,给留守儿童配齐编外家长,依托结对帮扶机制,搭建互助共进平台,促进留守儿童和谐健康成长。

       如今,朱村依托临沭县“四联八建”贫困村提升工程,探索出“特色产业+电子商务+扶贫车间+孝善养老+公共服务+富民科教+扶贫协会+实干队伍”的综合发展模式,打造出“插花型”贫困村发展升级版,带动全村人脱贫致富。2015年,朱村被评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朱村精准扶贫闯出的新路,正在引领村民在建成小康的路上快步前行。(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扶贫办)